这位西班牙作家嗜书如命,他笔下的堂·吉诃德也沉迷于读骑士小说,甚至走火入魔,干出荒诞离奇的事儿来。塞万提斯并不为他那个时代所认知,像堂·吉诃德一样孑然寂然怆然地生活在那个海洋国度。他在1616年的春天悄然倒下,身边没有一个人。就在同年同月的同一天,英国作家莎士比亚也溘然离世。关于读书,这两位文学巨擘说了几乎同样的一句话。塞万提斯说,“读书,让灵魂得到营养”;莎士比亚则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的确,书籍是他们共同的营养品,他们也把丰富的营养留给了全人类。除了贡献经典作品、经典名句,他们还贡献了一个经典的日子。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们去世的那一天——4月23日,作为了世界读书日。中国,把它作为全民的阅读日。这个日子,让我想到一些关于读书的话题。
读书宜静,最好是在冬夜,拉上窗帘。
窗帘是深色的。沏了茶,茶是赤壁羊楼洞的青砖茶,经得起煮,值得回味。有炉火飘忽更好。把喧嚣挡在心外,携一本书,独步在空明澄碧纤尘不染万籁俱寂的旷野,旷野的深处。
书是意中书,意境千层;景是心中景,风情万种。与书对视,是一种享受,每一个字都是注视你的眼;与书对语,心境无疆,每一行字都是一道风景;坐拥书城,胜拥黄金满屋颜如玉。英国小说家福斯特说,“只有在夜间,当窗帘拉下,炉火闪烁,电灯都关上以后,书籍们才显出本来的光彩。在炉光里和它们对坐片刻,不阅读,甚至也不用动脑筋,只是感觉到这些书,连同书中储积的智慧和魅力,正在等待我随时应用……”。他说的,好像是我的感受。
读书须有状态,书迷、书痴是读书人的至高境界。有的人闭目沉吟泪双流,有的人怡情自得游逍遥,有的人扼腕顿足拍案起,有的人双眸炯炯目如电。读史记、尚书、春秋、论语、通鉴、策论,当正襟危坐端视;读诗词歌赋声律贤文,自可摇头晃脑翘尾巴。
读唐诗不可无酒,品宋词不能少茶。“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诗”,元好问说。豪饮才能吟诗,品茗方可赋词,写诗需酒,读书要茶。陆放翁说,“焚香细读《斜川集》,候火亲烹顾渚茶,”在读书的节目里,设一个品茶的项目,多一道焚香的工序,足见古人读书时追求的心身高境。杜甫说,“床头书连屋,阶前树拂云。”一窗明月半床书,枕书而眠,怀笔入梦,梦里自有书香,醒来就有妙笔。可以想像,这是一幅多么纯粹的人生场景。
书在手里,人在画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画舫听雨眠,茅庐闻书声,怀离骚在泽畔行吟,在楚天把吴钩看了,月在月光中走,风在风天里行,我在听自己的呢喃。书房里自然少不了香炉古琴、字画诗笺、笔墨纸砚,在香茗四溢、清辉满屋中捻须静悟,那才叫读书。古人的读书环境对今人来说,简直是太奢侈了。
读书有生活的尴尬,也有人生的情致。
古人讲了许多读书的故事,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等等,滔滔不绝,喋喋不休。打小听时就闹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如此跟自己过不去。关于读书的道理,古人也讲了许多,多如牛毛,最经典的莫过于荀子的《劝学》,道尽了学习的目的、方法、原则、作用等等。老师说,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有人说,在商场的刷卡机前、网购的屏幕上,如今的读书人并不见得比当年在咸亨酒店柜台前穿长衫蹭酒喝的孔乙己体面多少;有人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瞎掰,你看各种星们的成长成名哪里需要那么久,谁个不是天下知;有人说“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是胡扯,身边的读书人愁娶愁嫁的例子比比皆是,别说黄金屋了,租个房都捉襟见肘,黄金满屋的是贪官。《增广贤文》里说,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但读书一定要当官吗?被揪出来的那些高官,有几个是读书人?
当然了,说归说,书是要读的。可以不是读书人,但不能不做读书的人。无知者无畏,所以成了贪官。
读书如读人,读书如交友。上学当有学友,读书应有书友。以书会友,曲水流觞尽抒怀,交流是读书学道、识人结友。与书友为伍,“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与雅士同道,自然养成幽兰君子性、虚竹学士风。宋朝的陈师道说,“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好书很快就读完了,让人依依不舍爱不释手,像等待好友一样,着急焦虑。明朝的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好书就是好友,情深谊长,地久天长。
举案齐眉赏美文,同窗共眠话人生,是读书人的幸福生活。自拔金钗付酒家,红袖添香夜读书,是西汉司马相如、卓文君演绎的雅趣;巴山夜雨时,共剪西窗烛,是晚唐李商隐和夫人王氏遥思的苦情;梁祝化蝶,同窗三载两无猜,十八相送竟成终,令读书人心仪又断肠;西厢梦圆,张生书剑飘零游走四方,莺莺情深义重生死相许,让天下书生读出了人生况味;焚香沐浴罗纱帐,展幅共享四月天,是梁思成、林徽因营造的读书环境。心有灵犀,奇文共析,把书读成人,把人读成书,这是古今文人的共情。
一个人应该读好多的书,就像结交许多的朋友,方解人间百味。得一本藏之名山、传之同好的书,实为读书人之大得。人生应该有一两本或三五本陪伴终身的书,就像人有一二终身挚友和三五人生知己。打不打开,它都在那儿。想起来,翻开来,永远熟稔如初、心炽如昔。
伴随终身的书,是风雨岁月中一同成长的树。儿时读它是小树,中年读它是劲松。晚年读它,是被晚霞涂红的一棵苍松,残阳如血、马蹄声咽中,一棵永恒的苍松。
环境其外,心境其中。读书先知妙趣。
醉笔舞天地,睡眼看古今,字里行间魅力无穷。把学说编成经,把思想订成册,汉赋楚辞奇丽闪烁,唐诗宋词一咏三叹;隶篆行草笔走龙蛇,欧颜柳赵文采飞扬;老庄孔孟睿智深邃,诸子百家各树一帜;诗经史记篇章灿烂,本草纲目千古流芳。把断垣看了,残碑寻遍,照一面李太白的明月,抽一丝杜甫的秋风,听一曲辛弃疾的连营吹角。红楼梦醒时分,正三国激战犹酣。我自西游去,任它倒海翻江说水浒。这种乾坤胜境,是写书人臆造给你的,是读书人自己寻觅的。只有经典,才能给你经典,才能让你经典。
读书须随心。无欲无意,无拘无束,是读书的好境界。急功近利,读不好书。达尔文爱读爱情小说,罗斯福偏好侦探小说。有人喜好经典作品,有人欣赏市井百相。经史子集,古今中外,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阳春白雪随心所欲,想读什么读什么。读书改变命运,首先改变的是心灵。平静地读书,无心地阅览,读书只为丰盈精神,慰藉心灵,滋养心田,这是随心缘。梅妻鹤子书为友,幽篁青藤月惺忪,赋闲的心态才读得见疏影横斜中的林逋。古道西风瘦马,笔砚竹简书童,孤静的心灵,致远的心情,才读得懂独行吟游中的马致远。握卷侧听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心动,掩卷争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颜,把尘心搁在秦淮河的画舫里、浔江边的游船上,让心在河里淘洗、在江边散步,才读得出桨声涛声琴声。悦目才能爽心,随心才好读书。可以不做闲士,但不可没有闲心;可以不做神仙,但不能不做书仙。去乌镇书院,读萧统文选,望一眼雨中的风、风中的雨,不知道哪一片是春秋的辞赋,哪一丝是唐宋的诗词,哪一滴是昭明太子的相思泪流到今。到赤壁战场,读赤壁怀古,听大江东去涛声,看千古风流人物,从沉沙折戟中辨认前朝的苍痕。
读书须专心。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长时间的考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需要独步幽径、独汲寒泉,不受窗外侵扰,不因红帐迷眼。泛读宜杂,专读宜精。政经文史哲,理工农医商,术业有专攻,智者有专论,学者有专长。如果只为涉猎浏览,放逐性灵,不妨书海荡舟,桨之所至,心之所归,读得越丰富越好,你的心灵一定会葱绿一片、鲜艳一片。如果想独辟蹊径,探幽揽奇,则宜视野专注不及其余,朝着一个坑刨到底,肯定清泉源源不断。或博或专,全凭自己兴致,没有孰优孰劣之虞。但是不能像渔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螃蟹有八足两螯而无定居,用心不专,一书难卒。买无数本书,开无数个头,无一读完,等于没读。眼盯着字,心想着事,心无二用,如何专心致志?读书虽不能急功近利,但也有大功大利,读书增长知识,知识改造世界。没有目的地读书,是做无用功。阅读与己有关、于事有益的书,事半而功倍。书海猎奇,文山寻芳,东翻翻西看看,稍看即逝,书囊如筛网,不是文盲也是书盲。
读书须静心。唐代罗隐有诗曰,“鸡窗夜静开书卷,鱼槛春深展钓丝”,鸡窗是指书房,夜静实为心静。懒人才读书,读书皆懒人,这个“懒”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看当下社会,熙熙攘攘,来来往往,少有勤快人读书。腿勤,马不停蹄走四方,没有功夫读书;手勤,到处拿不该拿的东西,到处应酬狐朋狗友,忙不过来;嘴勤,喋喋不休地说,狼吞虎咽地吃;脑勤,得工于算计、精于琢磨,耗尽了脑汁,哪里还有心思读书?体不勤,心方静,才能“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才能高殿不居、酒筵不恋、财色不贪,灯红酒绿一色清,管弦丝竹一听无。陋室读青经,残烛阅青史,粗缯大布何妨,腹有诗书人自贵。见人钱多而不眼红,见人升迁而不心跳,置身浮华地,心静自然凉。懒于俗而勤于读,方能专心。
读书要用心。读书与悟禅,没有什么两样。禅是无法言表的冥想境界,道可道,非常道。细细品来,恋恋翻去,遇到欲罢不忍的词句,须屏气研磨把玩。一气呵成的篇章,需一目十行一气读完。有的文章字句如兵阵,势如千钧,气吞万里如虎。有的文章深邃幽微,力透纸背,需气沉丹田,摸索穴位,找准感觉。独与古今贤达隔空对语,默然交流,纤尘无扰,有近似古刹梵音的意境。真有机会,在庭院深深钟磬相闻、佛香飘渺恍惚意境中读书,参透人生的精髓和智慧的纹理,才是真正的养气。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横扫千人军,只有用心体味才能养你的气、壮你的势。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但在掌中看,这是浩荡之气,更是壮观之志。不用心,何以悟道,何以养心、养气、养势、养志。书者如是,读者如是。
读书如揽胜,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在金划银钩横平竖直中寻觅人生的峰峦和烟霞,在一咏三叹荡气回肠中咀嚼世事的况味和心得。生命不止,读书不已,让人的心灵在绿阴中栖息、精神在阳光里攀缘,那是蓬蒿燕雀不可企望的高度。
人在旅途,难免孤寂,一书在手,满目皆友。舒逸或困顿,长亭更短亭,有书页的轻扇,便有心灵的小憩。困倦时,自闭门户抱书倚窗;烦闷时,书海淘金等候喜鹊唱枝头。
何以解忧,唯有读书。书读多了,机缘也就来了,世间处处是渡口,人生时时有码头,何愁没有诗和远方。
至少,可以有书,可以读书。有书,就有一切。
可以不逛商店,但不能不去书店。
读书要读好书,好书得自己买。没钱的时候,勒紧裤腰带去买书读。等有了钱,却先塞了牙缝,喂肥了腰,不读书了。老舍说,牙好的时候,吃不上花生豆;现在有了花生豆,牙没了。他说的是读书人。
文章须千锤百炼,选书也要精挑细选。倘若在满山满海的文化垃圾中,千淘万漉得到一好书,真有欣喜若狂之感。一本书,一个书名,书中的某句话,或者作者名、某幅插图,像夜空闪电刻在脑幕,多少年都挥之不去。读一部经典,胜读百部庸作。
买书不等于读书,也不一定都得读完。随便翻翻,让心灵的翅膀在某个春天的枝头作短暂的小憩,未尝不可。束之高阁,但时时记起,就像一幅画,悬在高墙上,是一道风景。画多了,便又是一幅风景。偶尔想起,抽出来,打开来,就一羽羽栖鸟展着翅,扑扑地扇着你的心门。笔耕之时,难免才思枯竭,随手翻拨,灵感刹那间闪现在指尖。
读书须得法,得法像悟道。荀子的劝学箴言是教学方法的经典名篇。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意思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曾国藩说,“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意思是读书要先通读、后精读,先集中精力猛攻一段,把好的篇章再细嚼慢咽,跟熬肉汤一个道理,先用大火猛煮,沸腾后再用文火久熬,才能营养丰富,味道无穷。
读书必须过笔,是岳麓书院的山训。学子们须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还得动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朱笔长握,圈圈点点,你的高深与睿智,全在这支笔上了。这“笔”,是试电笔,是探雷器,是PH试纸,是记录仪,能留下你的心电图;你用笔勾连出作者笔下的精髓,也就圈点了他们的智慧,联通了你们的心灵。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人物,纵论秦始皇、孔夫子是非功过,评价商鞅、屈原、刘邦、项羽长短曲直,可谓笔底风云急,纸上波澜宽,胸中丘壑深。经典,描摹了历史;阅读,成就了伟人。
美文要反复读,好书要经常看。圈点过后掩卷而思,精华凝练,脉络分明。再长的书,都可以读短;再短的书,都可以读长。把书越读越薄,千言万语精炼成三言两语,巨著椽笔浓缩成标题的那几个字,这是一种境界;把书越读越厚,举一反三,叠床架屋,融进酸甜苦辣胡椒味精,山外青山楼外楼,这也是一种境界。从一本书读出另外一本书,甚至读出一个人来,这是更高的境界。这正是写书人的追求。
写书人也是读书人,一本书杀青,作品算完成了一半,另一半等待读者完成。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没有读者的用心,就发现不了作者的寸心。再著名的大家,也不过画了一个平台,再给一副望远镜或者显微镜什么的,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全凭读者作为。一本让地球人读不懂的天书,不是好书。一本人人都读得懂的书,也不是好书,似懂非懂才叫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读与写的关系;“读万卷行万里,酌一杯题一诗”,说的是知与行的关系。“不读天下书,未遍天下路,不可妄下雌黄,”则把读、行、言的关系扯清楚了。学须致用,做到体用通达。读书不用,是白读。不读而行,是盲动。照本宣科无新意,墨守成规无创意,是读死书、死读书;深陷书斋,不闻风声雨声,不理家事国事,或者离世千仞坐而论道,不经时济世,那叫读书无用。《论语》曰“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两句话论述了学习与进步的关系,其实,后半句所指远比前半句高明许多,尤其在当今社会。不读不行,不行不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读有字之书,读无字之书,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拜社会为师,拜人民为师,是读书的真经、人生的真谛。
读书是人类活动,更是文明活动。读书的习惯与风气,读书的水准和精神,折射出一个民族、国家、社会的状态和前景。国民的素质,决定国家的素质。
珍视自己的经典,是文化自信;尊重他人的经典,是文化胸怀。以书为兵,扩张自己的文化,无异于文化强盗;以文为壑,画地为牢,构筑文明的堡垒,只能导致隔阂与冲突。一味崇洋媚外,奉一切舶来品为圣经,与出卖灵魂没有什么两样。开放包容,交流互鉴,读世界的经典,享文明的硕果,在坚持自己中尊重别人,在维护多样性中保持独立性,这是明智的阅读范儿、文化观。
“男儿当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戎马倥偬,鼓角铮鸣,翻身上马杀敌,滚下马鞍读书,许多读书人打天下、读天下,修成一代文武儒将、人中豪杰。毛泽东终生手不释卷,一手握雄兵貔貅百万,一手著雄文经典无数,仅在延安窑洞的一方小桌上,便挥就激扬文字几百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那一代人的志向。从延安窑洞的灯光、中南海的灯光,到梁家河窑洞油灯的微光,读书成就了一个政党,成就了一个大国。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正成为社会风尚。学习强国,成为一个时代的理念,一个民族方阵前进的方向。
书籍,是构筑文明摇篮的基石。全民阅读,是一种向上的姿态、通达的胸怀,是一个自信的国度认知世界的打开方式。
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打败一个坚持读书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