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时候记事起,我们每个人心中就有一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他到底长什么样?为什么能成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和孙悟空这个中国超级 IP,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依旧熠熠生辉,始终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两天前,一款改编自《西游记》的 3A 游戏《黑神话:悟空》一经面市,瞬间火爆全网,再次把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从神话世界代入虚拟世界。
突然之间,孙悟空上了全球的热搜榜,并且惊动了外交部。今天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向毛宁提问,外交部怎么看待《黑神话:悟空》这款游戏突然风靡世界。毛宁表示虽然不了解电子游戏,但是这款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游戏的爆火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我们在惊叹《黑神话:悟空》创作团队顶流技术的同时,一起探寻这背后隐藏的中华文化源头活水和历久弥新的文化密码。
孙悟空形象的演变,犹如它在炼丹炉里,经历了七七四十九天的神火淬炼。而玄奘取经故事的流变则是太上老君的神火。在近千年时光里,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犹如一个“开放源代码”,经过不断修改、完善,逐渐定型为百回本《西游记》。
《西游记》诞生的过程中,有着几个至关重要的里程碑。先是玄奘口述、弟子辩机编纂的地理史籍《大唐西域记》,如同一颗种子,埋下了传奇的根基。接着是玄奘弟子慧立及彦悰共同撰写的玄奘传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文化色彩。
玄奘取经在世俗社会中不断被再造,到晚唐五代,一部神异化的取经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悄然诞生,孙悟空第一次闪亮登场,那时它还叫“猴行者”,是一位白衣秀士,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宛如一位神秘的侠客,自愿踏上帮助唐僧取经的征程。取经成功后,猴行者被唐太宗封为“铜筋铁骨大圣”,虽形象尚显单薄,却已然成为故事的主角。那时,他的形象还是一个侠骨仙风的白衣秀士,一个助力取经大业的志愿者。
时光流转至元代,元杂剧是那个时代诞生的璀璨明珠,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更是西游故事演变的关键一环。在这部剧中,唐僧身世故事和猪八戒首次出现,故事人物基本定型,情节丰满曲折。从此,西游故事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孙悟空神通广大、行侠仗义的形象也逐渐深入人心。
杨景贤是一位蒙古族剧作家,自幼随姐夫生活并随姐夫姓,后移居钱塘,也就是今天的杭州,他与杂剧作家贾仲明是挚友。贾仲明在其戏剧著作《续录鬼簿》中盛赞杨景贤 “善琵琶,好戏谑,乐府出人头地”。
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分为 6 本 24 折。第一本讲述唐僧身世,第二本展现玄奘取经启程时的情状,第三本则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传奇,第四本属于猪八戒的故事,第五本主要描写过火焰山时孙悟空与铁扇公主的激战,第六本写取经成功。孙悟空的故事独占了两本。
在这部剧中,孙悟空一出场便自报家门:“小圣弟兄姊妹5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祇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 故事主角虽为通天大圣,但在故事流传中,人们渐渐将孙悟空通称齐天大圣。同时,孙悟空还保留着道教“猴精”的一些顽劣行迹,比如他自称 “十万总魔兵”,抢金鼎国公主为妻,偷饮玉皇殿琼浆,盗老君金丹、王母仙桃及仙衣,甚至曾有吃唐僧肉的念头。
终于,到了明朝,感谢吴承恩先生,集前代传说、戏曲、文艺之大成的百回本《西游记》现世,取经故事完成了儒释道文化的深度过滤,汇入中华文化的浩瀚汪洋,并成为其中的深海明珠。
相传,吴承恩自幼沐浴在儒家正统文化之中,尽管科举之路屡遭挫折,却始终无法磨灭他“修齐治平”的理想抱负。小说中尽情展露了以儒学为内核的道义精神和社会理想。在儒家等级秩序的框架下,佛教和道教的各路神仙第一次被安排得井然有序。在他的笔下,取经动机从出世的统一佛法转变为入世的 “祈保我王江山永固”。那大闹天宫,更是因为“玉帝不会用人”引发的“诛一夫”行为,其背后有着儒家思想的合法性依据。
孙悟空也一扫之前道教“猴精”的顽劣形象,摇身一变,成为至仁至义、人见人爱的美猴王。孙悟空赤胆忠心、勇往直前、惩恶扬善的形象,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开始扎根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孙悟空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形象可是妥妥的“民族混搭风”。他身上处处透着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奇妙痕迹。
在《西游记》第十四回中,悟空和师父初见时,唐僧见他只是“鬓边少发”;第二十七回又说他 “削发秉正沙门”;第三十四回,孙悟空被银角大王用幌金绳捆住,又“照光头上砍了七八宝剑”;第五十六回,唐僧师徒路遇盗贼,盗贼用藤棍“照行者光头打了七八下”。再结合孙悟空使用身外身法时,经常拔脑袋后面的毫毛,由此可以推断,孙悟空的发型是类似于沙僧的“地中海”式发型。
这种独特的发型,与西夏时期开凿的敦煌石窟东千佛洞第二窟、榆林窟第二窟及第三窟中现存壁画《唐僧取经图》中猴行者的发型完全一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发型竟与西夏党项人的发型出奇的一致,仿佛是历史长河中一次奇妙的邂逅。
说完发型,再看孙悟空的兵器金箍棒,那是两头带金箍的棒子。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写了一篇《说金轱辘棒》,他认为,汉代负责京师禁卫的武官使用的兵器“金吾”是一种两头鎏金的铜棍。而流行于宋辽金元的“骨朵”,也是一种棒类兵器,在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和契丹民族中多见,后来演变为仪仗用器骨朵。从中,我们能看到金箍棒的影子。
孙悟空的着装,在《西游记》的很多衍生作品中,都是身着虎皮裙。这束虎皮裙源于唐代吐蕃的大虫皮制度。藏族史学家巴卧・祖拉陈瓦在《贤者喜宴》中记载,大虫皮制度由松赞干布首创,赐虎(豹)皮衣饰以表彰立有战功的武士。这项制度按照战功大小分 6 个等级,奖给相应的衣饰,虎(豹)皮袍规格最高,虎(豹)皮裙规格较低。佛教在藏族地区本土化后,身束虎皮裙的护法神形象开始在藏传密宗里大量涌现,如吉祥天母、不动明王、胜乐金刚等。这些束虎皮裙的护法神形象在藏传佛教寺院密宗殿里随处可见。
从公元 7 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佛教随之传入西藏,并与本土宗教苯教结合,形成藏传佛教。在《西游记》第八十回中,唐僧在镇海禅寺遇到一个番僧,吴承恩生动地描写道:“头戴左笄绒锦帽,一对铜圈坠耳根。身着颇罗毛线服,一双白眼亮如银。手中摇着播郎鼓,口念番经听不真。三藏原来不认得,这是西方路上喇嘛僧。”这无疑是《西游记》中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交融互鉴的力证。
藏传佛教密宗可能为吴承恩塑造孙悟空等人物形象提供了重要参考。原著第七回中,孙悟空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逃出,面对 36 员雷将的围攻,变成三头六臂对付。藏传佛教密宗中许多护法神都有三头六臂的怒相外形,如五大金刚之一的密集金刚、大黑天、大轮金刚等。另外,沙和尚的脖子上挂骷髅这一造型也可能借鉴了藏传密宗中的大威德金刚等护法神形象。
与其说吴承恩创造了超级 IP 孙悟空,不如说孙悟空是在各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基础上,经过儒释道文化融合而自然生成的。没有西游故事对各民族文化的汲取,就没有超级 IP 孙悟空的灵根自植,也就没有经典作品《西游记》。
《西游记》及超级 IP 孙悟空,融合了各族群众共通的情感,悄然渗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如同血液一般流淌在民族文化的血脉里。
中国超级 IP 孙悟空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只要提到孙悟空,不论身处何处,都会勾起每个中国人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让中华民族永远凝聚成一体。
如今,孙悟空的英文翻译不再是“Monkey king”,是“wu kong”。正如龙的翻译不再是“dragon”,是“loong”;妖怪不是“Monster”,是“yaoguai”。中华文化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
对文化最好的传承是创新。1986年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已经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美猴王的形象妇孺皆知。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是大家心目中无可替代的美猴王。六小龄童塑造的经典美猴王形象,是传统戏曲猴儿戏和电视艺术融合的结果。
清末民国时的经典猴儿戏是《安天会》。最初,在京剧《安天会》中演孙悟空的名角儿是“杨猴子”杨月楼、“小杨猴子”杨小楼父子。后来,表演艺术家郝振基在昆曲《安天会》中扮演孙悟空,名噪一时。郝振基有“铁嗓子活猴”的美誉。猴儿戏孕育了一大批戏剧名家,除以上3位,还有李万春、李少春、郑法祥、盖叫天、张翼鹏、张二鹏、郭玉昆、小王桂卿等,他们在舞台上塑造的孙悟空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20世纪60 年代,绍剧《大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经典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使猴儿戏中孙悟空的形象渐趋定型。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演孙悟空的是六小龄童的父亲——六龄童章宗义,他因在猴儿戏中的成就被称为“南猴王”。六小龄童深得父亲真传,同时博采众长。在央视热播剧《西游记》中饰演美猴王这个形象时,他不满足于模仿猴儿时的惟妙惟肖,更加注意使用眼神,表演大气洒脱,给我们成功塑造了融动物、人、神于一体的美猴王形象。
1994年,周星驰携电影《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和《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归来,成功塑造了超级IP孙悟空在电影中的形象。在后现代的浪潮中,周星驰解构了以往孙悟空的神性,他不再是传统的英雄,而是一个有性格缺陷的普通人。孙悟空也有了个现实的诨号——至尊宝。至尊宝不相信怪力乱神,但是命运却将他卷入神魔争斗的世界。至尊宝虽然不是孙悟空,但在他的意识深处,仍然沉睡着孙悟空的灵魂。
这次现象级3A 游戏《黑神话:悟空》是技术赋能文化传承、游戏传播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使经典小说《西游记》和超级IP孙悟空的文化魅力愈发得以光大。它不是简单的《西游记》复述,而是对原著进行了深刻的再创作,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黑神话:悟空》致力于再现广大玩家心中的东方玄幻世界,通过充沛的情感叙事编织一部充满东方美学特色的英雄传奇。这款游戏既保留了原著中孙悟空的基本特征,又通过技术精心为其“美容”,孙悟空毛发的质感等丰富度都是其他作品中看不到的,彰显了中国游戏一流的制作水准。孙悟空的动作和技能也紧密结合了原著,像金箍棒的运用等,充分体现了中国神话中英雄人物的魅力与能力。《黑神话:悟空》的最大魅力在于使玩家在游戏时更加有带入感,同时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刻,经典小说《西游记》和超级IP孙悟空也以另一种形式开枝散叶、瓜瓞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