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四个维度深入理解,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历史维度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在共同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中华文明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以中原地区的民族为中心,东、西、南、北各民族并举的发展格局,并通过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等形式不断孕育着中华民族的雏形。鸦片战争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各民族同胞团结抗战的集体记忆得到全面巩固,抗日战争使得中华民族意识完全觉醒。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历史奇迹成为各民族最成功和最强烈的历史记忆。因此,从历史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从各民族的“共同历史来源”“共同的历史记忆”进行阐释。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历史研究,充分挖掘各民族丰厚的共同历史记忆,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要让史实说话,让文物发声,阐明各民族在交流互动中融为一体的历史,阐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从政治维度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形成,这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明也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精华和人类文明的标识。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民族通过百年淬炼后,其所蕴含的政治价值日益凸显,并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政治认同。在我国,政治认同包括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只有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国家兴旺发达,各民族的发展才能得到保证。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的祖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陶冶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才能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经济维度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中华民族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历史上,在我国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既有农业民族,也有畜牧民族、渔猎民族等世代生活于此。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客观上增进了各民族在经济方面的互补。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通过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渐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间经济交流交往愈加频繁,各民族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统一体。从经济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为重要的是增强各民族群众在发展过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在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要把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战略任务,提倡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以均衡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以共同富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利用区域合作平台,鼓励少数民族参与地区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中华民族整体的繁荣富强和高质量发展。从文化维度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智慧集成,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在我国文化宝库中,既有大量反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作品,也有大量少数民族作者的创造,如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从文化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在各民族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少数民族文化中崇尚自然、热爱生活、勤劳俭朴、信守承诺等理念,要加强提炼、阐发、弘扬,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的文化养分。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让各族群众自觉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确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使中华文化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来源:学习强国